今年以来,县科技局按照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部署,坚决践行科创支撑战略,大力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体系建设。现将上半年科技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2025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方面。召集40余家科技型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参加霍城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暨政策解读培训班,围绕科技惠企政策、科技项目申报、研发费用归集等内容进行重点解读。同时,实地走访45家规上企业给予现场指导,切实推动研发数据应统尽统。13家具有研发活动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和1家规模以上服务性企业共入统R&D(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10646.1万元,同比增长31%,入统R&D人员229人,同比增长5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0.9%。
(二)财政科技投入方面。根据年初州科技工作会议安排,确保做到本县财政科技支出总额较上年只增不减(同时也要力争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只增不减),目前财政科技支出额为1659万元,占上年全年完成数的62%。积极向上级科技部门申请科技项目资金投入,逐步完善本级科技资金管理工作,组织申报州级科技计划项目23项,已立项3项,到位项目资金45万元;申报区级科技计划项目8项,拟立项1项;申报区级重点研发专项(厅地联动)项目1项、科技援疆项目2项、国合项目1项;申报伊犁英才项目8项;推动安欣牧业、麦斯特(福寿甄礼)申报自治区两重项目(第三批)。
(三)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方面。积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用好自治区、自治州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扶持资金,2023年7家高新技术企业已收到区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研发项目资金140万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2024年度研发费用补助奖励35万元;落实2024年度新认定及复审高新技术企业县级奖励85万元,州级奖励250万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认定方面,第一批(5月30日)已组织12家企业提交高企申报材料(新认定11家:聚格、太合钻探、中科清能、文铭人造草坪、恒泰纺织、富清能源、盛晨源、阿尔特赞、三发生物、美食蓝、人和水泥,复审1家:天然芳香),第二批(6月30日)已组织4家(新认定3家:宝塔星空、漠腾塑料、富沃生物,复审1家:三江众汇),第三批(9月30日)计划申报4家(新认定:梦西梅、昌盛农业、中茂粮油、维创智能)。
(四)技术合同登记方面。科技局上半年深入企业调研,及时掌握企业登记情况,做到应统尽统、应登尽登,根据州科技局任务指标,2025年技术合同成交额3500万元,目前已完成1858万元,占比53.09%。
(五)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方面。积极组织企业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赛促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落实2024年自治区级创新创业大赛资金60万元,组织34家企业报名2025年县级创新创业大赛,6月27日指导9家企业参赛且取得优异成绩:初创组一等奖1项(新疆亿鸿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二等奖1项(伊犁菌牧元乳制品有限公司),优胜奖2项(瑞晶(伊犁)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优胜奖,新疆太合智能钻探有限公司);成长组一等奖1项(霍尔果斯宝塔星空航天科技有限公司),二等奖1项(新疆志宏印务有限公司),三等奖1项(新疆文铭人造草坪有限公司),优胜奖2项(伊犁丰草牧场乳业有限公司、新疆沃农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六)农村实用技能培训方面。严格落实考评考核制度,建立科技特派员动态调整机制,为全县农牧民提供深入细致的科技服务。聚焦科技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以科技之冬、科普进巴扎、科普大篷车基层行等活动为载体,组织专家、技术骨干,为农牧民开展科普服务60场次,培训技术人员和农牧民多少1360余人次,发放宣传资料7000余份,开展科普宣传22场次。
(七)科普宣传活动方面。开展了以“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国”为主题的2025年科技活动周,一是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紧紧围绕蔬菜种植、畜禽养殖、玉米高产新技术为主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二是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和宣传品5000余份,内容涵盖农业科技、防灾减灾、食品安全、医疗卫生、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通过展板展示、讲座、培训、互动体验等形式,向群众普及了科学知识,提升了全民科学素质。三是通过举办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节表演活动等,激发了广大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和创新意识。许多青少年表示,参加活动后,对科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将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为未来的科技创新贡献力量。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支撑体系薄弱。科技投入总体不足,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还不突出,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5家,具有研发投入的企业占比不足30%,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稳定依托关系的不多,以企业为主体的科研开发、技术创新体系还没有形成,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延链补链强链还有差距。二是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不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导向树得不够,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发挥不充分,尊重科技、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尤其缺乏高素质的技术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型企业家队伍,严重影响了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企业创新发展。三是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科技体制机制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用足用好国家、自治区和自治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还有差距,政策对企业创新的激励作用没有充分发挥。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和举措
(一)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是构建科技型企业“微成长、小进高、高变强”的培育体系,年内备案登记科技型中小企业不少于35家,同比增长75%。二是实施高新技术企业靶向培育计划,推动政策红利精准落地,力争年内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至少12家,使总量突破37家。三是重点指导宝塔星空拟申报州级科技孵化器,力争年内新增1家双创载体;指导聚格1家申报重点实验室(自治区级),梦西梅、丰草牧场、菌牧源和汇嘉生物4家拟申报重点实验室(自治州级)。
(二)聚焦关键领域,打造科技发展新引擎。一是强化科技成果登记,年内开展科技成果登记数不少于30项,申报科技进步奖不少于4项,切实提升申报质量。二是会同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农村局等部门,整合高素质农民培训资源,聚焦林果栽培、绿色植保等关键技术,全年分层开展培训不少于2万人次,实现链式转化效应。三是精准指导企业参加州级、区级、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开展赛前辅导、路演实训等专项培育,重点培育不少于5家优质项目冲刺州级赛事,力争入围州级大赛企业数同比增长150%。
(三)深化人才强聚,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压实行业主管部门责任,积极争取自治区“3+2”、“伊犁英才”、“柔性引才”培养计划等重点人才项目,培育申报本地专家(团队),储备各领域专家人才10人、团队2个,申报项目10个。二是推行“校企协同育才”机制,深化重点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产学研合作,共建研究中心、实验室、校企联合培养“订单班”,按需培养产业人才。三是强化本土科技人才培养,动态维持130人规模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乡镇落实属地管理责任并定期报送工作情况。
(四)培优扶强骨干企业,建强县域聚集产业链。一是为领军企业定制全生命周期服务规划,为新落地企业提供政策适配+项目申报精准辅导;依托链主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实施产业链协同项目,提升产业链附加值。二是扎实推进汇嘉生物、天然芳香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伊新煤业、聚格新能源、梦西梅等骨干企业布局建设创新型科研平台。三是开展技术合同登记专项突破行动,力争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3500万元。四是持续开展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培训,联动多部门深挖项目资源,强化基础研究人才培养;落实“一项目一专班”跟踪机制,精准对接自治区重大专项,形成良性项目储备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