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城县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的重要节点,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加之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底蕴深厚,为霍城经济发展提供了基础。在经济发展中,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抓项目促发展始终是硬道理,项目服务更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核心抓手。
近年来,霍城县坚持以“项目为王”理念为引领,聚焦任务分解、包联推进、监管优化等重点环节,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模式,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谋”字为先,下好项目储备先手棋
科学谋划储备,构建项目闭环管理。围绕基础设施、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领域,建立“储备-前期-开工-建设”闭环机制,形成了“谋划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的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通过滚动接续的项目库优选高成熟度项目,提前完成可研、初设等前期手续,确保了资金到位即能开工。截至目前,2025年中央预算内项目到位3个,到位资金6300万元,重点实施新建和改造市政道路以及供水管网等项目。
抢抓政策机遇,精准包装优质项目。紧盯国家“两重”“两新”战略机遇,结合政策导向和资金投向,精准包装储备优质项目,全力争取纳入国家及省级规划“大盘子”,推动政策性资金高效落地,提升项目储备的战略性和前瞻性,截至目前国家反馈地下管网、节能降碳改造、养老等领域项目5个,拟争取上级资金9910万元。
加强前期手续,倒排节点提质增效。将项目前期手续作为全周期管理关键节点,倒排用地预审、林草许可、立项、招投标等手续办理时限,实行挂图作战、销号管理;定期召开推进会解决堵点问题,建立多部门联合审查机制,更好地保证了项目开工前完成全部合规手续。截至目前,成功推动诺联新材料、金丰源种业等近70个项目开工建设。
“干”字当头,下好项目建设攻坚棋
优化要素调配,抢抓施工黄金期。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统筹调配施工力量,增加机械设备和人力投入,在保证质量安全前提下,优化施工举措,加快建设进度,以形成更多的实物工程量,重点推进了西二三线、阿力麻里等重大项目建设。
动态调度推进,强化责任落实。建立“周调度、月通报、季分析”机制,定期召开项目推进会,动态调整项目计划,并通过听取汇报、现场解决的方式协调推进项目各阶段开展情况,确保任务无死角。严格落实责任清单,压实各方主体职责,优化跨部门协同流程,强化用地、用能等要素服务保障,实现了“以目标倒逼进度、以责任倒逼落实”的闭环管理。截至目前,已组织全县项目单位召开了5次项目前期工作推进会。
锚定增长目标,发挥投资支撑作用。建立固定资产投资“日通报、周监测”机制,以重大项目为抓手,重点跟踪项目投资完成率,确保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稳定在合理区间。通过精准施策、攻坚克难,为稳增长提供坚实支撑,实现项目建设与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服”字保障,下好项目服务关键棋
创新四级包联,压实责任闭环。推行“县级领导+科级干部+一般干部+专班干部”四级包联责任制,构建“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专班、一抓到底”服务模式。县级领导重点协调推进项目用地、用能等卡点问题;部门领导干部常态化抓进度、抓协调、抓落实,做好服务保障;发改委专班加强项目全生命周期清单化统筹推进,常态化对包联项目实地指导。
全生命周期监管,筑牢风险防线。建立健全“资金审批-建设监管-达效评估”全生命周期督察体系,通过查阅资料、检查施工现场等方式,对政府投资项目的真实性、合规性进行审核和全程进度跟踪,重点核查项目前期手续、招投标流程、进度跟踪、竣工验收等全过程,确保了项目依法依规推进。一季度共督察政府投资类项目32个,实现了开工在建项目督察基本全覆盖。
强化入库纳统,提升数据精准性。按照“先入库,后有数”原则,根据项目手续办理和施工进展情况,确保项目开工后第一时间入库;对在库项目实地走访,摸清底数。实行“项目专员-统计部门”双轨核对制,每日调度资料审核情况,及时协调解决入库入统中存在的问题,查漏补缺、应统尽统,推动项目管理从“粗放管理”向“精准滴灌”转变。
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项目是“硬支撑”,服务是“软实力”,霍城县将始终秉持着“项目为王,服务为本”的理念,以更宽的视野谋长远、更实的举措抓争取、更优的服务强保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贡献霍城智慧,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